從結構方式上大致可分為骨架式、張拉式、充氣式膜結構3種形式 。
1.骨架式膜結構
以鋼構或是集成材構成的屋頂骨架后,在其上方張拉膜材的構造形式,下部支撐結構安定性高,因屋頂造型比較單純,開口部不易受限制, 且經(jīng)濟效益高等特點,廣泛適用于任何大,小規(guī)模的空間。
2.張拉式膜結構
以膜材、鋼索及支柱構成,利用鋼索與支柱在膜材中導入張力以達安 定的形式。除了可實踐具創(chuàng)意,創(chuàng)新且美觀的造型外,也是更能展現(xiàn)膜結 構精神的構造形式. 近年來,大型跨距空間也多采用以鋼索與壓縮材構成 鋼索網(wǎng)來支撐上部膜材的形式。因施工精度要求高,結構性能強,且具豐 富的表現(xiàn)力,所以造價略高于骨架式膜結構。
3.充氣式膜結構
充氣式膜結構是將膜材固定于屋頂結構周邊,利用送風系統(tǒng)讓室內(nèi)氣 壓上升到一定壓力后,使屋頂內(nèi)外產(chǎn)生壓力差,以抵抗外力,因利用氣壓 來支撐,及鋼索作為輔助材,無需任何梁,柱支撐,可得更大的空間,施工 快捷,經(jīng)濟效益高,但需維持進行24小時送風機運轉,在持續(xù)運行及機器 維護費用的成本上較高。
只有正確表達結構邏輯的建筑才有強大的說服力與表現(xiàn)力"這句話揭示了張拉膜結構的精髓。對于張拉膜結構,任何附加的支撐和修飾都是多余的,其結構本身就是造型;換句話說,不符合結構的造型是不可能的,因為那樣的薄膜不是飄動的就是缺乏穩(wěn)定性的。張拉膜結構的美就在于其"力"與"形"的完美結合。
張拉膜結構的基本組成單元通常有:膜材、索與支承結構(桅桿、拱或其他剛性構件)。
膜材一種新興的建筑材料,已被公認為是繼磚、石、混凝土、鋼和木材之后的"第六種建筑材料"。膜材本身不能受壓也不能抗彎,所以要使膜結構正常工作就必須引入適當?shù)念A張力。此外,要保證膜結構正常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形成互反曲面。傳統(tǒng)結構為了減小結構的變形就必須增加結構的抗力;而膜結構是通過改變形狀來分散荷載,從而獲得更小內(nèi)力增長的。當膜結構在平衡位置附近出現(xiàn)變形時,可產(chǎn)生兩種回復力:一個是由幾何變形引起的;另一個是由材料應變引起的。通常幾何剛度要比彈性剛度大得多,所以要使每一個膜片具有良好的剛度,就應盡量形成負高斯曲面,即沿對角方向分別形成"高點"和"低點"。"高點"通常是由桅桿來提供的,也許是由于這個原因,有些文獻上也把張拉膜結構叫做懸掛膜結構。
索作為膜材的彈性邊界,將膜材劃分為一系列膜片,從而減小了膜材的自由支承長度,使薄膜表面更易形成較大的曲率。有文獻指出,膜材的自由支承長度不宜超過15米,且單片膜的覆蓋面積不宜大于500平米。此外,索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桅桿等支承結構提供附加支撐,從而保證不會因膜材的破損而造成支承結構的倒塌。